小兒流涎的中醫治療方法
1.中醫理論
小兒流涎,為兒科臨床常見病,現代醫學認為本病有生理性流涎和病理性流涎,生理性流涎隨嬰兒成長可自愈,病理性流涎多為母乳喂養時間過長、腮腺損傷、口腔炎和神經系統疾患所致。中醫稱之為“滯頤”,病名首見于《諸病源候論》,“滯頤之病,是小兒多涎唾,流出漬于頤下,此由脾冷液多故也”。究其發病緣由,與脾腎關系密切,“脾在液為涎”,涎液分泌急劇增多,脾不能收攝,而發生口角涎液自出。“腎在液為唾”,腎之精氣不足,溫煦、蒸化、攝納、封藏失常,則可出現多唾久唾或少唾無唾等唾液泌泄失常之病證,多唾,久唾屬腎陽虛衰,無力氣化腎液。
2.食療及養護
臨床上小兒流涎常見證型包括脾腎兩虛型、脾胃濕熱型、脾胃虛寒型。以下分別介紹其主要臨床表現,并提出相應的基本食療養護及穴位按摩的治療方法,供家長參考。
脾腎兩虛型兒童常表現為涎唾多而質稀冷,多伴有食少、腹瀉、畏寒肢冷、生長發育遲緩等表現,舌淡、脈弱。飲食上可食用酸澀的水果如石榴、柚子、蘋果,及補脾腎作用的食物如韭菜、雞肉、山藥、蓮子、栗子、芡實、銀杏、粳米等。平時應注意保暖,不可多喂、強喂,少食不易消化的食物。可配合穴位按摩,補法揉大都穴、太白穴、涌泉穴、復溜、太溪穴、陰谷穴。
脾胃濕熱型兒童常表現為涎唾多而口黏膩、氣味重、伴有脘痞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濡數等濕熱癥狀。飲食上可適當食用寒涼的水果如獼猴桃、梨、香蕉、西瓜,多食具有清胃熱或除濕熱作用的食物,如綠豆、藕、豆腐、白蘿卜、荸薺、薏苡仁、苦瓜、絲瓜、黃豆、陳粟米、茭白,牛乳等。少吃甜食粘食,零食飲料,油炸炙烤,助濕生熱的食物。配合穴位按摩,可瀉法揉三焦俞、上巨虛、下巨虛、中脘穴。
脾胃虛寒型兒童常表現為涎唾量多,質地比較清稀而寒冷,咽下去則胃中冷痛不適,因此該類兒童常有腹痛或時有哭鬧。可多食用溫補脾胃的食物,如櫻桃、南瓜、白扁豆、桂花、地瓜、牛肉、鱔魚、羊肉、糯米等。忌食生食及從冰箱里直接拿出來的冷食。另飲食調味中的生姜、肉桂、胡椒、香菜、蔥、蒜等均屬于辛溫或辛熱類,可在一些寒涼屬性的食物中加入調味以糾正其偏性,使之適合食用。穴位中可選取大都穴、太白穴、足三里、中脘穴灸法治療。
另耳穴埋豆或耳針于脾、腎、口、胃、內分泌也對流涎有幫助。3.病案分享
中醫藥治療小兒流涎療效明確,能從根本上治愈本病,且不良反應少,在臨床上應用較廣。筆者隨機選取了在臨床上遇到的1例脾腎陽虛型滯頤,治以溫補脾腎,攝津止唾。效果明顯,以下為病案分享:
首次就診:07月21日,中醫兒科門診,患兒王**,男,3歲
主要癥狀和體征:患兒反復流涎2年,睡覺時口微張,白天或醒后流涎明顯,挑食,時有口氣,精神靈活,舌質淡,苔薄白,脈細弱。
治療方法:灸涌泉+推拿補脾經,揉按脾腧、捏脊
黃芪10g,麩炒白術10g,茯苓10g,熟地黃10g,陳皮6g,金櫻子10g,酒萸肉10g,醋五味子6g,烏梅10g,龍骨30g,炙甘草3g
1付藥分1.5天口服,共5付,可服用1周
第二次就診:08月12日,復診
患兒流涎明顯好轉
堅持治療:灸涌泉
黃芪10g,麩炒白術10g,茯苓10g,廣藿香10g,鹽補骨脂10g,荷葉10g,龍骨30g,酒萸肉6g,金櫻子10g,陳皮6g,炙甘草3g
共5付,服法同前。
患兒經2個療程治療后,目前流涎已治愈。
中醫兒科門診時間:周一至周五全天,周六上午
中醫兒科門診地點:門急診一樓兒科門診5號診室
中醫兒科咨詢電話:59008002、59008033
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